嗨, 我是匿名傘蜥。今天想要分享一下近年來越來越被重視的議題。
第一次知道醫療決策共享是大五的某一堂課,與醫學生一起上課,分組之後每組要自己找資料與治療指引編輯一份手冊,最後進行與患者的訪談。
這個月實習剛好指導藥師的研究計劃就是藥物的醫療決策共享(Share-Decision Making),終於真正看到病人自主權在臨床的應用。
簡單來說過去醫療決策非常直觀,吃什麼藥進行什麼治療,身為病人就聽醫師的話(或是換一位醫師);但現在治療方式越來越多,治療指引的第一選擇也常常有一種以上,不論是手術或是藥物治療,因此最佳的治療治療選擇不再是醫生說得算,而應該要以每個病人可以適應的、或可以接受的方式進行治療;再者,「不願意進行治療」也應該是一種選擇,更是身為醫療人員常常會忽略的選擇。
舉例來說,上課的時候我們用甲狀功能異常當例子,目前有的治療方案為藥物控制或受術切除,當然也有不進行任何介入的選項。醫療人員需要向患者介紹疾病,並解釋目前的疾病狀態,接著可以利用表格、手冊、或任何工具,詳盡的解釋完各項選擇的利與弊,最後病人要能夠依照自己的喜好程度選出最終的治療計畫。
如果你是醫療人員,一定想問,如果病人選擇不治療,那麼outcome不就很差?甚至可能expired。
沒錯,SDM program看的outcome不是successful rate,而是病人的生活品質、滿意度...等等。我們時常會抱怨病識感不夠的病人,例如DM foot到可能要截肢還是不願意好好控制飲食、控制血糖,導致傷口一直惡化,無論如何衛教、如何試圖與患者溝通,對方可能就是覺得傷口跟血糖沒關係,都已經快要覺得一直熱臉貼冷屁股,那何不就讓患者自己決定自己的生活,自己去承受自己選擇的後果。或許在癌症的患者身上會更有感覺,要吃藥接受副作用再賭一把,還是要好好把握最後的時間。
今天介紹的只是一部分的內容,還有很多疾病可以使用醫療決策共享。但這也不代表病人自主權可以無限上綱,一定要在目前醫療實證的前提下,經過充分知道利與弊之後,做出的選擇;而醫療人員也要秉持do no harm,協助患者討論治療選項。
看更多六年制藥學系介紹:[持續更新]如何在傘蜥的部落格找到我想要看的文章?The Guideline of My Blog
取得匿名傘蜥發文通知: https://www.facebook.com/afl36
- Feb 20 Thu 2020 20:37
[開箱] 病人自主權與醫療決策共享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