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嗨,我是匿名傘蜥。訪談系列第二彈,今天訪問北醫六年制的第一屆畢業生,對於六年這個全新體制的看法。本文採訪談形式撰寫,內容已經受訪者校正。


1. 當初怎麼有勇氣選擇全新的六年制藥學系就讀?

       其實並沒有太特別的原因,我當時大致的想法是多兩年應該會學的更紮實,純粹考量學習方面的精實程度,並沒有考量太多就業跟時間成本的因素。我算是家族裡第一個走醫藥相關領域的人,所以當時也沒有人能提供相關資訊,我所獲得的資訊都來自於參加北醫舉辦的說明會。我記得師長強調了六年制的理念為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以及與國際接軌,這些都深深吸引當時的我。當時也碰巧得知醫學系在同一年由七年改成六年,「要在醫院發揮所長感覺還是要跟醫師有一樣的學習時間吧。」大概是保持著這個想法決定選擇北醫六年制的。

 

 

2. 走完之後覺得六年制的價值是什麼?

       從實務層面上而言,首先增加的年限舒緩了原先在四年課程的緊縮,雖然在北醫四六並行的情況下,前半部的課程仍然是很緊湊的,但多出來的時間若妥善安排,可以讓同學更有彈性的探索自己的興趣。再者,在北醫以臨床為重的課程規劃下,同學能深化臨床知識基礎,包含對藥物使用的掌握程度、實證醫學資料的使用,以及評估病人的邏輯思考。完成這樣的訓練進到醫院後,藥師在面對病人與醫療團隊時能更有自信,也更能發揮所長。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六年制的創立是一種「發現了問題所在而產生的應對方式」姑且不論實務層面價值,發現問題而做出改變的行為本身就有重大意義,是一種為了往更好的未來前進而灌入的活水,而我認為這是不管處於哪個領域都需要有的心理素質: Be the change you wish to see in the future.

 

 

3. 不免俗要問一下,第一屆的畢業生現在都在做什麼呢?

       大約有四成的人目前在醫院工作,兩成的人在藥廠。其他的人分別有在正在就讀研究所、擔任研究助理、或還有其他規畫等。

 

 

4. 你覺得最適合臺灣的藥學體制是什麼?

       如同前面所說,我是一個比較著重未來發展的人,我認為台灣需要六年制的藥學教育。
我認為,六年制藥學教育的產生正是為了培養擁有以病人為中心思維、並具備紮實知識的藥師,而接受這樣教育的人才能夠在各領域發揮所長。我的觀察是,過往的學制壓縮了太多的課程在有限的時間內,壓力之下,學生只得選擇先以考試為導向的方式進行學習,考取藥師執照。在此過程中,很可惜的將有可能錯失大學教育最重要的學習之一 - 探索志趣與生涯規劃。給予更多的時間彈性搭配良好的課程地圖可以協助學生一步步探索有興趣的領域,且持續進階更深入的知識。更多額外的時間能安排不同領域實習,增加實務經驗,對學生未來的就業也有幫助。不管是先了解有興趣的職業領域或是從實習中發現自己並不喜歡這樣的工作,都會是莫大的收穫。

        再者,我們可以發現過往畢業生進到各領域後仍持續進行進修,包含就讀Master或到國外就讀 Pharm.D.,抑或是在臨床工作數年後考取美國專科藥師證照。一方面,代表原有教育體制在知識技能層面還有提升空間,另一方面,在醫療領域持續的進修與獲取新知是不中斷的連續過程。因此,我想該了解的問題是 「新的教育體制是否更有效率協助學生終生學習」。

 

       我理想上的學制,需要的是一個精練的核心課程,以及發散至各領域進階的應用課程,並且具有足夠讓學生獲得學習機會的資源。在此環境之下,如何根據興趣領域選擇課程,以及如何跨領域發展,各條藥學之路的藍圖歷歷在目,學生能夠多方探索後找到自己的興趣,並且深化該方向之能力,也能更清楚與未來職場之連結。此外,學生也能透過這樣的環境掌握了未來持續學習的工具,我認為有鑑於此,需要更長的修業年限來滿足藥學領域知識的廣博。或許有人認為目前完成四年學業再讀兩年碩士比較合乎成本效益,有鑑於現行課程規劃的限制或許如此,不過我的觀點仍放在學習的連結性。若六年制的課程架構完善後,有研究熱誠的學生又何嘗不可在前幾年就開始進行研究,有了更紮實的臨床基礎,將能提出更重要的研究問題。此時,就會變成能力俱備只差學位認可的問題。 我必須承認這也並非現行六年制的狀態 (至少在我就讀的時候還尚未有這樣的規劃),而同時在規劃教育體制時也必須考量教育端與市場端的鴻溝,以及制度層面上的種種限制。

比如:六年制藥學生畢業學位目前並不被認為等同碩士學位、考試證照制度也尚未有差異化產生。這些過渡期(請容許我稱目前這段時間為過渡期)的狀況也帶給許多四年制與六年制畢業生不確定因素跟心裡的焦慮。六年制擔心自己比別人晚起跑,而四年制則擔心自己的學歷是否會貶值。在真正實施改革時也必須將種種因素考量進去,也因此需要教育規畫者、受教者、市場工作者的多方討論。 雖然上述理想美好,但執行層面會遇到重重困難是可想而知的。我想唯一的方式就是透過更多對話與討論,以及時間。最好的是,能夠理出一個大家共同期望的脈絡,一步步紮實往此方向前進。

 

 

5. 有沒有什麼其他在這六年中發生的事情或產生的想法,可以與大家分享?

       可能源自於台灣社會裡一些根深柢固的概念,很多時候我認為大家心目中追求過多大學教育與職業的連結性。尤其醫學領域是如此專業化但也相對窄化的領域,考到證照時也定型了身分,這個身分代表的是社會地位與收入,所以大部分人以這個方向作為學習目標。考量未來職業取向的學習目的是很合理的,尤其我也認為課程與職場連結能降低學生心中的不確定感,在規劃良好的前提下提供學生選擇的空間,也同時讓學生知道「我可以點選自己專屬的技能樹」,如此減少職涯選擇時的焦慮。

 

       只不過,我個人心目中理想的大學教育仍應該是博雅教育,即便在課程壓力重的專業化領域,若放棄了「探索」與「體驗」這兩大元素,大學的意義將頓然失色。也正是為什麼學校近年來規劃更多的醫學人文課程與跨領域課程;學生參加社團學習人際互動、組織統整;軟實力訓練如團隊合作、領導統御等越為現代教育所重視,目的都在增加多元的學習體驗。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並不在獲得多少技能與履歷上的經驗,而是體認到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人與無邊無際的思想,學會尊重與包容,學會耐心去溝通;嘗試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懂得聆聽他人的聲音;能夠異想天開的去創造,也能夠專心致志的去努力。

 

 

       我記得有一位老師被問到什麼是好的教育時只回答了一個字「敬」,我自己把它解釋成「學習尊重」。學習尊重他人,在未來進入社會與各式各樣的人相處時,學習進行同理的溝通,以群體合作的方式共同織密人類社會的網而不是相互排擠及疏離;學習尊重自己,了解自己努力的方向同時照顧自己的身體,尤其在醫療領域高壓的環境下,沒有良好的生理與心理狀態又要如何去幫助病人,更遑論完成長遠的人生目標;學習尊重環境,我自己喜歡爬山,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我們並不是征服山,而是山應允我們進去。」,因此我常試著思考人類的永續發展,如何不無限擴張個人的疆界,而改採共存的方式生活。 最後,「尊重學習」,尊重上述所有但不限於此的學習體驗,這些都會成為灌溉一個人的養分。如果大學期間能除了專業知識外,稍稍留心在這些面向,我想會是很好的一件事。


訪談第一彈:[訪談] 未來藥學系只剩下"六年"的選項嗎?

看更多六年制藥學系介紹:[持續更新]如何在傘蜥的部落格找到我想要看的文章?The Guideline of My Blog
取得匿名傘蜥發文通知: https://www.facebook.com/afl36

arrow
arrow

    匿名傘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